更新时间:2024-07-06 15:27 来源:江西经济网 编辑:云腾
前言
仲夏初茫,青岑悠漾。 2024年6月,南昌工学院“微光”服务队依托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前往江西省红色名村—宜春市铜鼓县棋坪镇幽居村,围绕绿色乡村建设、特色产业发展、推普资源宣传、红色旧址寻访、乡风文明调研等主题开展系列实践活动,凝聚南工学子青春力量,用实际行动谱写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崭新篇章。
凝聚青春力量 共护绿色生态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良好的人居环境,是村民的深切期盼,是农村发展的宝贵财富,是乡情乡愁的重要寄托。 服务队成员们纷纷化身“宣讲员”,走进课堂,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向小朋友们介绍垃圾分类的概念和意义,通过游戏形式展示垃圾分类的具体操作方式。深入村庄,走家串户向当地村民讲解如何进行垃圾分类。针对很多村民对垃圾分类存在“不了解、不明白、嫌麻烦”的心理,队员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增进村民对垃圾分类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共创绿色幽居,践行垃圾分类。 服务队通过打扫村庄公共区域卫生,张贴垃圾分类标识,广播站宣讲。以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以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相信幽居村的田野将更加绿意盎然,河流将更加清澈透明。我们将携手并进,在每一寸乡土上播种绿色希望,共同绘就一幅幅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画卷。
聚焦绿色产业 谱写发展新篇
绿意满人间,花开蜂自来。 嗅着空气中的丝丝香甜,走进当地蜂农家中,蜂箱依次排列,成群的蜜蜂在蜂箱与花丛中来回穿梭,蜂农头戴防蜇帽小心翼翼地掀开蜂箱盖,取蜂脾、割蜂蜡、摇蜂蜜,一丝不苟地进行着每一道工序,呈现出一幅“蜂农忙、蜂蜜甜、生活美”的丰收景象。在与蜂农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幽居蜂蜜以树参蜜为名,具有活血散瘀、清热解毒的药用价值。
那么如何将树参蜜卖出幽居呢? 成员们带着疑问来到宜春市第一家标准化蜂蜜加工厂,跟随着负责人王国辉老师进行参观学习。因地制宜发展蜂蜜加工产业,实现集体和村民共同增收,这是幽居村发展绿色产业的一个缩影。王老师表示:幽居村将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挖掘“土”的资源,放大“特”的优势,提高“产”的效益,做好“土特产”工程,让农业产业成为农户增收致富的‘甜蜜’事业,绘就乡村振兴好“丰”景。
语言搭建桥梁 行动助力推普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将基础做扎实,才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服务队通过开展趣味课堂教学活动。课程内容围绕 书法教学、绕口令、 古诗词诵读、 红歌大合唱四部分展开教学。课上,小朋友们高歌着:“我们是共产主义的接班人...”。童声飞扬,字字清晰。以推广普通话为契机将爱国主义情怀厚植于小朋友们的心田。 课后,有一位小朋友字正腔圆的说道:“老师们用普通话给我们上课,回去之后我们也会用普通话跟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交流,争做推普小宣传员。”
群众调研悉民意,普及新知入基层。 服务队深入街头巷尾实地走访,通过发放问卷和宣传手册等方式开展普通话调研,了解当地群众普通话水平。为进一步推动普通话普及工作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和参考建议。“推普”是连接理想与现实的桥梁,我们用实际行动,传递着一句句温情语,用一腔热血,同讲普通话,同传中国情。
追寻红色记忆 传承革命基因
忠骨丹心扬万代,铭史励志铸宏伟。 服务队心怀敬畏,走进红十六、十七师幽居会师旧址、主题雕塑广场、幽居会议旧址、红色记忆陈列馆等红色旧址。一件件实物、一幅幅照片、一本本文献、一串串数据,无不镌刻着革命先辈彪炳史册的革命壮举,更是给成员们带来了灵魂触动和深刻启发。服务队在红色旧址通过“拍、讲、剪”等方式录制红色微党课“沉浸式”追寻革命先辈的足迹,用心、用情将红色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聆听党史故事,感悟红色精神。 “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做人做事要实事求是”“在听得见枪声、炮声、冲锋号的寻访中,我真切感受到了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的大无畏精神”服务队成员们纷纷说道。通过“红色走读”寻访党的“红色初心”,更加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
践行知行合一,助力国家战略。 服务队重走红色足迹、追溯红色记忆、挖掘红色故事、走入乡村基层、了解生态农业发展,从“游中学”、在“学中做”、实现“做中传”。用行动传承红色基因,用实践绘制时代画卷,用信仰点燃心中理想。传承红色精神,整合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助推乡村旅游发展,激活农村经济,激发幽居发展的无限可能 。
厚植乡风文明 古村焕发新颜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成员们通过了解当地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积极引导村民摒弃陈规陋习并树立新风尚。发挥专业知识技能,让反诈宣讲“下乡”,让义诊服务“上门”,开展爱心捐赠活动,制定幽居村改造提升设计方案,受到了村民们的一致好评。
红歌声声颂伟业,唱响时代新华章。 在“七一”建党节来临之际,服务队组织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合唱晚会。“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嘹亮”,一首首红歌合唱,展现的是浓浓的爱国之情,是不可磨灭的民族自豪感。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快来快来”,这里在拍全家福。“咔嚓、咔嚓”,一张张温暖的笑脸被定格。在小小的镜头里,以平日里熟悉的家做背景和最亲的人坐在一起定格此刻。服务队用镜头语言记录了温馨的美好瞬间,用影像见证了幽居的振兴巨变。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 通过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服务队成员一致认为,随着农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也逐渐升级。与之相应,乡村文明也需要在赓续农耕文明和发展乡村文化中焕发新气象。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同向同行,合力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培根铸魂”。
后记
弦歌不辍,履践致远。 这个夏天,南昌工学院“微光”服务队成员们身体力行,用脚步丈量乡村充满生机的土地,用双眼记录村民幸福的笑颜,用心感受乡村振兴壮美画卷。服务队将进一步把课堂所学与乡村振兴所需结合起来,找准“小切口”,开展“大纵深”,不断丰富实践成果,增长知识才干,用青春激情奏响“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时代强音。(邢宇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