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3-03 19:07 来源:江西经济网 编辑:云腾
春天款款来了,万物复苏,草长莺飞,可在乡村教育战线执教32年的刘会兰老师,却突发脑溢血倒在三尺讲台上,将笑容永远定格在了这个春天。那天,玉峰不语,袁水呜咽,突如其来地下了一场盛大的春雪,漫天雪花在空中盘旋飞舞,似在用圣洁的雪花礼赞这位用生命谱写教书育人华丽篇章的山区教师。
妈妈老师 爱生如子
52岁的刘会兰是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源南学校桐木小学教学点的校长。2月23日噩耗传开,她教过的学生都不敢置信:“刘老师每天像个小太阳一样温暖快乐,怎么可能这么突然?”“我从没见过刘老师生病,你们可别乱传!”
▲追悼会现场
召开追悼会这天,雪后初睛,但呼啸的北风仍吹红吹痛了现场一双双泪眼,学生代表们身着黑衣,别着白花,站在老师遗像前,千般追忆万分不舍。
“刘老师是我印象中最和蔼的一位老师,声音柔柔的,连眼神都是暖暖的。”学生刘其顺对读五年级时的一次期末考试印象特别深刻,中午午休时,小刘和同学闹了别扭,一个人坐在教室里生闷气。刘会兰正好从别的学校监考回来,一个个教室探望学生。看到小刘表情不对,立马上前询问。得知原委后,便开始轻声细语地宽慰、开导他,“后来我也调整心态,好好考试,刘老师既像长辈又像我们的大朋友,不管学生成绩好坏她都一视同仁,对成绩不好的同学更上心。”
学生李福情刚转学过来时人生地不熟,不爱和班上的同学说话,数学成绩也跟不上,常常在课间或放学后,拿着不会做的题去问刘会兰,刘老师从来没有流露出一丝不耐烦的神情,笑吟吟地一遍又一遍地讲解。“有时候,我望着她的侧脸,觉得她像极了妈妈。”抹了抹眼角,李福情继续倾诉,“有一次,老师感冒了,嗓子沙哑,但她没有休息,哑着嗓子连着上了两节课,连口水都没喝,还对着我们笑嘻嘻的……”
学生刘某某,智力发育迟缓,每天头发都是脏兮兮的,天天穿着同一套校服。刘会兰掏钱买好沐浴露、洗发水等洗涤用品,用袋子装好,塞到她手里,要她带回家用。担心她穿得单薄,不时把她拉扯进办公室,强行给她换洗,教她如何把脏衣服洗得干干净净,叠得整整齐齐。小刘进入青春发育期后,刘会兰担心她不懂青春期生理卫生,又像母亲样一边叮咛护理注意事项,一边手把手教她操作。
暖心“会姐” 护人周全
在源南学校,几乎全校教职员工,不管年龄大小,不分男女老少,包括书记校长,很少叫她刘老师,都是叫她“会姐”。为何她能独享此份“殊荣”?原因无它,因为她真的就像是一个邻家大姐姐,像一个发光体、一支润滑剂,嘘寒问暖,光芒四射,“只要有她在场,气氛就和谐温馨。”
肖婷婷2009年到源南学校执教时与刘会兰搭班,一个教语文、一个教数学。回忆起刚到学校时会兰老师对自己的帮助、引领,仍然止不住地抹眼泪:“2017年我怀孕时,因为妊娠反应吃不下饭,会姐就将电饭煲带到学校来,每天变着花样为我煮可口的饭菜,跟家人一样贴心。”
“她待人总是那么热情,做事从不说苦不讲累,总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源南学校退休教师袁绍萍是刘会兰刚踏入老师队伍时的领路人,这些天一提起刘会兰的名字就会泪水涟涟:“没退休那会,我有时学期中途需外出培训,会兰主动跟我说,她来代课,省得中途换来换去,既麻烦其他老师,更不利于孩子们的学习,让我安心去参加培训。退休以后,每次学校组织活动,只要看到我,她总是全程扶上扶下,就像自己的女儿一样照顾周到。”
“在会姐心中,好像就没有烦心事,无论什么时候,她总是热情似火、快人快语,学校里有她的地方,就要多些笑声,同事们有什么烦恼事到她这里都能得到开解。”
“会姐做事相当麻利,娘家婆家的关系都处理得非常好,家人、同事、邻里,从来没跟谁红过脸。”
刘会兰的同事们你一句我一句地数落着刘会兰的点点滴滴,哀痛、惋惜、喜爱、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刘会兰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是:“没有不好的人,没有难做的事。”学校党支部书记龚德凌动情地说道:“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可我们还真找不出她一个明显的缺点,她永远都是春风拂面、乐于助人、爱生如子、爱校如家,怎么形容她都不为过。”
敬业校长敢于担当
从教32年来,刘会兰足迹遍及源南乡新棚小学、花园小学、新下小学、源溪小学、桐木小学,从最早的任教老师到后来的班主任、教研组长、教导主任,再到桐木小学教学点的幼儿园园长、校长,每次接手新岗位,她都是笑嘻嘻地回答四个字:“好的,我来。”
2018年,源南学校教学点桐木小学学生锐减,改成包含幼儿园、小学一二年级的教学点。尽管只有10多个幼儿和学生,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该做的事一点都不能少,因此无人愿去。刘会兰主动请缨,勇挑重担,带领两名教师,把教学点的教学任务和素质教育做得风生水起。
“会姐走了,桐木小学十多个师生的用餐成了学校总务的一个难题,现在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会姐在桐木小学三年多的时间里,既当校长,又当老师,既管行政,又管买菜做饭的不易。”分管总务工作的源南学校副校长朱诚说,自己佩服的人不多,刘会兰就是为数不多的让自己佩服的人之一:“会姐真正把学校当成了自己的家。桐木小学中午用餐的人,差不多有近20人,因为学校开的工价不高,一时间没找到合适的工友来做饭。会姐挺身而出,一人包揽了买菜、洗菜、切菜、炒菜所有活。每天早上七点多就买好菜到校,准备就绪厨房工作后开始上课。为防止学校大门的大挂锁生锈,她细心地在挂锁上套上一个塑料袋;明明可以为她的办公室装空调,她却说有电暖器就够了。她在桐木小学一个人做的事,现在安排三个人都做不过来……”
刘会兰爱动脑筋肯钻研,她带的班级、教的课程,教学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曾被多次评为芦溪县、源南乡优秀教师、教育先进工作者、师德标兵等等。同事宋琦记忆犹新地忆起:“会姐虽然年纪比较大,对信息技术的运用不如年轻人,但在繁杂的电教工作前从来没有撂过担子。她的记录本上,整整两页密密麻麻记录的都是各大网站的账号和密码。”
…………
源南学校70多名教师,每个人都能脱口而出刘会兰一大堆优点:她“用桐木坑的弹丸之地,活出了呼伦贝尔大草原的广袤”“用弱小的身躯写下30余载的动人故事,将平凡的生命站成了世界屋脊的高度”“泥巴路、水泥路、柏油路,是你两万多个家与校来回的见证;自行车、摩托车、小轿车,是你敬业一生的记录”……
言传身教 无声传承
“1999年读小学二年级时,我转到刘老师班上,开始我很不合群、抵触学习,是会兰老师一次次家访、一次次特别的关注与鼓励,才带着我慢慢融入了集体。”源南学校团委书记廖青曾是刘会兰的学生,她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在操场上唱歌、游戏时,会兰老师牵着自己的手引领自己融入集体的情景。和自己敬爱的老师成为同事后,廖青和同事们也改口叫起了“会姐”:“会姐是我的引路人,是我永远的榜样。”
“我是2005年小学四年级时转到刘老师班上的,当时我性格内向,第一天到一个新环境,午饭时间到了,也只是默默地、怯怯地坐在座位上。刘老师路过教室,仅匆匆一眼就看出了我的问题,像妈妈一般领着我去吃饭,后来又一直鼓励和帮助我。那时我就下定决心,长大后要当一名和刘老师一样的数学老师。” 2016年入职源南学校的曾梦丽暗暗把刘会兰当成了自己一辈子要追崇的偶像:“要像她一样教书育人,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教。”
▲刘会兰老师生前种植的时令蔬菜
桐木小学围墙边有一畦长长的菜土,菜土里各种时令蔬菜绿意盎然。这片土地是刘会兰生前一锄一锄开垦出来的,既美化了校园环境,又节约了伙食成本,还可以充分利用起来为孩子们开展劳动教育课。这些日子,刘会兰在桐木小学的搭档——李瑞萍老师,也像刘会兰生前那样,每天早上七点半就赶到学校,开门、打扫卫生、整理菜土,完成教学任务,用无声行动致敬刘会兰。
无微不至 遗爱人间
3月1日下午,刘会兰离开人世的第6天,她的丈夫、女儿、弟弟与她的同事,来到她最后倒下的地方——四合院般的桐木教学点追思。门上的铁锁依旧,院里的大樟树依旧,校园里的一?一木,一桌一椅,依然如故,只是再也见不到那个熟悉的身影,听不到她“格格”的笑声。
刘会兰的爱人杨小园也是一名老师。婚后,会兰包揽了大部分家务活,“惯”得杨小园结婚28年都不会炒菜。会兰如果不在家用餐,会体贴入微地先炒好菜再走。夫妻俩几十年从未红过脸,说过一句重话。有一年,刘会兰主动要求到新夏小学任教,因道路泥泞难行,骑车上班的她摔了好几次跤。心疼妻子的杨小园打电话给校领导反映情况,偶有微词。刘会兰知道后,轻言细语劝丈夫:总是要派人去的,谁去都一样,我没事的,以后小心点就行了。对妻子全身心投身教学事业无怨无悔的执着劲,杨小园自愧不如,钦佩又心疼。
刘会兰的女儿杨凯丽远在上海打工,妈妈出事这天早上还特意拍了下雪的视频给她,在微信里欢快地高呼:雪下得好大呀!她还特别叮嘱妈妈出门要注意防护。那天深夜,从上海狂奔回乡的凯丽深一脚浅一脚踩在雪地里,踉踉跄跄冲向医院,声声泣血,句句椎心的呼唤也没能唤回亲爱的妈妈,怎么也不能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
刘会兰的弟弟刘星兵比她整整小10岁,姐弟俩同一天生日。因为父母过世早,二姐刘会兰自觉承担起了父亲和母亲的职责,弟弟成家立业,娶妻生子,桩桩件件大事小事她都操心费力。哪怕弟弟都40岁了,她还是要拽着弟弟去商店为他挑选衣裤,她自己舍不得买贵重的衣物,但给弟弟买衣服,从来不含糊。弟弟的两个小孩她视同己出,每天带在身边,上学放学接送。“她心里装着所有的人,唯独没有她自己。”刘星兵红着眼圈慨叹道。
想见风范空有影,欲闻教诲杳无声。刘会兰用自己短暂而绚烂的一生,生动诠释了人民教师“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去”的教学理念,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书写了一个大大的“人”字。(周双萍 彭建丽 吴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