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11-14 16:39 来源:江西经济网 编辑:云腾
作者:陈艳
3月14日,在江西省吉安市集中连片面积很大的淮山种植基地———永丰县恩江镇石桥村新天地家庭农场,“主人”办公桌上的对讲机不断响起。眼下正值淮山的采挖时节,记者看到,农场里聘请的500余名村民,正分散在开阔的红壤小山坡上,除苗、破土,挖掘、装筐……
回乡创业种淮山,家庭农场大商机
这个家庭农场的“主人”叫李冬卫。今年42岁的李冬卫是永丰县七都乡马蹄洲人,由于家境贫穷,12岁便已辍学。步入社会之后,他一直在寻找属于自己的“风口”。2006年,在深圳的李冬卫开始涉足贩运蔬菜。由于勤奋、厚道、诚信,他最后成为深圳、桂林等地有名的淮山收购商之一。
由于淮山市场潜力巨大,李冬卫萌生了种植淮山的念头。说干就干!从2010年开始,李冬卫在广西开始投资试种了淮山300亩,但由于技术原因和遭遇极寒天气,连续两年近乎毫无收获,多年来积蓄的“血汗钱”全都打了水漂。正在他一筹莫展之际,山东一家食品厂向他订购600吨紫茄子,给他带来了100多万元的纯利。李冬卫顺势而为,在广西桂林建立起淮山加工厂。2015年,他带着丰富的种植经验,选择回乡创业,投资了1700多万元在恩江镇石桥村流转1000余亩土地,并注册成立了新天地家庭农场。
“前不久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2016年的省党代会报告要求培育壮大新型职业农民、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交谈中,李冬卫对中央和省委关于农业农村发展的利好信息熟记心中。
不仅对政策熟稔,李冬卫更将其中的精髓运用到农场的管理运营中。新天地家庭农场采用了砂糖橘、马水橘,行间套种淮山的新模式。淮山品种为高产淮山,药食两用,单个就有一米多长,重量10斤以上,亩产可达7000斤到8000斤,产量是普通品种的2到3倍,并且当年就能见成效,实现了为期3年才能挂果橘类作物“以短养长”的补充。
运用“电商+”模式,拓宽销售渠道
摸透了淮山以及砂糖橘、马水橘的种植技术之后,李冬卫严格农场管理。技术是生命,管理出效益。李冬卫的家庭农场不管是淮山的产量,还是橘子的产量几乎每年都成几何式的增长。如今,李冬卫的家庭农场占地1100余亩,投资2000余万元,年产值可达1600万元以上。
丰收之后,这些农产品该如何抢占市场,销售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李冬卫有着聪明的大脑和灵敏的商业嗅觉。在发达的互联网时代,他还积极运用“电商+”模式拓展销售渠道,建立了自己的网络经营团队,通过网络销售农场中种植的各类果蔬。从种植到销售,这一完整的农场生产销售体系,给李冬卫和在农场务工的农民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当地工商部门也开辟绿色通道,扶持电商发展。去年,永丰县先行先试,县财政决定每年拿出1000万元资金用于专项发展电子商务,通过建设电子商务产业园和电商培训基地,开通网上永丰产业带,健全物流配送网络。目前,该县已在淘宝、天猫、京东等第三方电商平台开设网店600多家,从业人员达2000人。
据了解,当地整合各方资源,以“政府+运营商+淘宝”的模式,重点从扶持农业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入手,通过自建网页、加入第三方销售平台等方式,在网上进行销售,并以拓展农村互联网市场为契机,在全县率先成立了实体网店,利用其线上交易平台和开设在全国各地的网,拓展销售渠道,帮助农民解决卖货难的问题,助力农村经济发展。
创新发展模式,带动贫困户共同致富
李冬卫致富不忘本,小小的淮山给当地群众,尤其是给贫困群众带来了“真金白银”。单说这片多年来利用率不高的山地,李冬卫以320元/亩的高价承租,就给村集体带来30多万元的年收入;在用工方面,也让闲置劳动力有了用武之地,全年下来仅劳务支出就达200多万元;而助力脱贫攻坚的作用也不容小觑,李冬卫通过“公司+农场+贫困户”模式,共吸收附近石桥、聂家、肖家等村255户贫困户资金入股,户均分红收入1万余元。另有24户贫困户单靠劳务工资便可实现年收入5万余元,且年底还可享有一定的分红。
永丰历来有种植淮山的传统,但形不成规模。李冬卫的基地,标准化生产技术、滴灌喷灌设施、套种砂糖橘模式等,吸引了当地广大淮山种植户上门取经。佐龙乡麻田村红井冈淮山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毛志明,带着社员到基地现场参观学习不下5次,看到李冬卫的淮山产量那么高,毛志明怦然心动:“明年合作社也引进他的品种和技术试一下。”
麻田村是传统的淮山种植专业村,全村有80多户村民,家家户户种淮山。过去由于量少,效益不明显,县里把淮山列入重点扶持产业后,种植面积连年递增,淮山真正成了村民致富的“金疙瘩”。“我每年种植淮山稳定在10亩左右,年收入超过10万元。”有10多年淮山种植经验,今年43岁的周秀念跟记者说。67岁的江申根告诉记者,他老伴在这里挖淮山,最多的一天达到3600余斤,可拿到700多元。村民单是做临工,每天也有70元钱,1年下来赚2万多元没有问题;而1个长期工,1年可赚7万多元钱。石桥村贫困户刘秀英因为吃得苦,每天挖淮山2100余斤,可拿约400元钱。她跟记者说:“现在有了这个农场,只要我们贫困户肯出力,日子是不会过穷的!”而2019年砂糖橘将丰产挂果,要消化500人以上劳动力参与采摘。
52岁的李兰秀,丈夫因病早逝,她含辛茹苦供养儿子读书。仅靠家里的2亩田,根本没法维持生活。她多想跟着村里人出去打点零工贴补家用,可是因为心脏不好,她干不了重体力活,根本找不到合适的活干。
新天地农场给了她在家门口务工的机会。除草、浇水、施肥等等,这些活都不算重,她都能干得来,干一天就有70块钱。“我年龄大了,身体也不好,在外面的奔波吃不消,到农场务工,只要肯干,一年赚个五六千没问题”,在家门口能够靠自己的双手赚钱,李兰秀心里很踏实,“多亏了家庭农场。”
新天地农场带来的,可不仅仅是务工收入。看中新天地农场的实力和广阔发展前景,当地政府采取“家庭农场+贫困户”的形式,帮助贫困户每户以5000元产业扶贫资金入股农场,每年至少可以保底分红18%。光靠这个,李兰秀每年就能增加900元收入。目前,已有24户贫困户像李兰秀一样入股了该农场。今年,该镇准备再增加100户贫困户入股该农场。
“以前我走过一些弯路,现在不想让别人重复这样路。我可以依托商行、网店和加工厂等平台,每年销售3000亩以上淮山产量。真心希望家乡的淮山种植规模早日做大,我也能更好地带动更多的村民致富。”李冬卫满脸笑容地跟记者说。
创新人才体制机制,打通“智富”转化通道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李冬卫在基地摸爬滚打这么多年后,对砂糖橘有了一定的研究。自2016年以来,新天地农场在李冬卫的管理下,培育了300余名行家,从基地育苗到砂糖橘销售,各个都是一把好手。
而且该县依托现有的“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农村人才培养渠道,整合农技、科技、就业等培训资源,设立乡土人才培训基金,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发展急需的市场型、技术型、管理型人才。同时,全县在李冬卫等龙头家庭农场设立乡土人才孵化中心,每年遴选3至5名乡土人才,将其培养成“智富农场”带头人,实现“家庭农场培育乡土人才、乡土人才创办家庭农场”的良性循环。
提供一站式服务,实行奖补和贷款贴息
永丰县对发展家庭农场提供“一站式”服务,帮助农民解决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到2018年9月底,该县家庭农场增加到1900多个,农业特色产业从业人员2万多人,带动全县10万农民脱贫致富。为引导土地流转,规范高效运行,永丰成立了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机构,并引导农业产业化资金、扶贫资金、民间资本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启动了“家庭农场绿色贷款”项目,对家庭农场土地流转费、大棚设施实行奖补和贷款贴息。李冬卫表示,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他的新天地家庭农场将发展得更加顺风顺水,将带动更多人就业,同时也将带动更多的农民脱贫致富,让更多的农民致富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这是他一生的愿望。